第九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2021金秋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月”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重要活動之一,以宣傳北京拍賣、普及藝術(shù)品及拍賣知識、舉辦惠民文化消費拍賣為主。
第九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2021金秋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月”北京博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第二場--廣來閣甄選專場于9月15-17日預(yù)展,9月17-18日開拍,敬候廣大收藏愛好者參與!
北京展覽日期
9.15-9.17 10:00-20:00
預(yù)展及拍賣日期
9.17-9.18
17日10:00開始限時拍出價
18日20:00同步競價逐件截拍
Lot 008 清 銅童子戲獸香插(一對)
高1#:22.5cm 高2#:22.5cm 重1#:3713g 重2#:3640g估價:40,000-60,000
《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中,再三強調(diào)童子具心誠天真專一,向前精進德性,實乃菩薩的代名詞,將履行佛陀之道的菩薩,徑呼改稱童子,經(jīng)文指出:童子過去曾供養(yǎng)諸佛,深種善根,清凈長樂,近善知識,身口意凈,而修菩薩之道,求一切智,修諸佛之法,心凈如空,具菩薩之行。此對拍品整體造型呈現(xiàn)童子赤足斜坐于青獅背上,雙臂蜷曲捧著抱觀音尊形狀的寶瓶于身側(cè),寶瓶底部置于童子蜷曲的左腿之上,童子頭上梳三綹發(fā)髻,寬額豐頰,眉間白毫相,目光注視前方,垂耳挺鼻,身著闊袖外衣,頸帶項圈,手戴手釧,以線紋勾勒成衣紋,衣紋自然下垂,頗顯童子之純真稚趣。獅子俯臥于雙層臺座之上,下層臺座開壺門,上層臺座開禹門洞,獅子鬢毛彎卷,雙目圓睜,闊鼻方吻,眉毛粗大上卷,卷耳飽滿。胡須濃密,絞絲尾左右分叉,四肢處用短小密集的陰刻線表現(xiàn)毛發(fā)。神態(tài)把握到位,惟妙惟肖。抬首望童子手中寶瓶,目光活潑熱烈,似與童子嬉鬧。中國古代舞獅、戲獅,是經(jīng)過龜茲(庫車)傳來的當時西亞的一種馴獅游戲,揉合舞蹈、雜技等,自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頗受歡迎。法隆寺收藏一件唐代木畫箱上拼出了一幅童子戲獅的游戲場面;山西侯馬金墓出土的畫像磚,中有“童子竹馬圖”、“童子戲獅圖”等,場面生動。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蘇漢臣所繪《百子嬉春圖》,其中描繪有兩小兒一前一后扮演獅子的舞蹈場面。可見自唐至南宋,乃至清代,此類樂舞在中國內(nèi)地普及之廣泛,風行不衰。
參閱:
北京誠軒2012年春季拍賣會 lot153 成交價RMB 310,500
Lot 017 清 銅鎏金嵌寶大威德金剛像
高:28.3cm 重:6431g 估價:80,000-100,000
此尊大威德金剛為黃銅鎏金,寶石鑲嵌,分體澆鑄(主尊、佛母、手臂、魔眾、蓮座)左展姿站立,九頭三十四臂,九頭表示九種鎮(zhèn)壓閻王的經(jīng)咒,分三層排列,正中最大最高的頭為大水牛頭,血盆大口,象征閻王;中間有一頭如來相,象征著他是阿彌陀佛化身而來。最高的頭為文殊菩薩本像,象征慈善和平。最下面七頭,頭頂紅發(fā)上豎,象征忿怒。三十四臂與心、身、語一起為菩薩成佛三十七路。主二臂抱明妃,外伸三十二臂,諸手皆持法器,各有寓意。明妃羅浪雜娃坐在主尊懷中,右手持鉞刀,左手持嘎巴拉碗,左腿勾在主尊腰間,右肢踩飛禽。主尊十六足象征十六空。左腳踩八種人和獸表示八種成就,右腳踩八禽表示八種自在,裸體表示脫離塵垢。頭戴五骷髏冠;上身飾項圈瓔珞,頸掛人頭蔓,下身佩有繁密的瓔珞,制作精致,流暢自如。單層覆蓮座,上緣連珠紋一周,下有蓮花瓣一周,排列規(guī)整,蓮瓣扁平挺拔,做工精細。大威德金剛是藏傳佛教中造型最復(fù)雜的一尊造像,此像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細,尺寸頗大,殊為難得。
大威德金剛像金色明亮,做工精致,尤其是它的蓮瓣和蓮座后面的陰刻紋都暗示它可能來自于北京作坊或者以北的其它佛教藝術(shù)中心,如多倫諾爾和五臺山等。瑞典人斯文·赫定曾經(jīng)從多倫諾爾運走了一批珍貴的造像,其風格與此極為相近。再者近年來,芬蘭民族學博物館也公布了一批他們收藏的五臺山的銅造像,風格更接近于漢地。通過這些資料,我們逐漸開始能分辨出一批出自于這些藝術(shù)中心的作品。此尊的風格無疑是十八世紀這類作品中的一件。
大威德金剛”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德;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曾降服死神閻魔天,故其名亦有”死亡的征服者”之義。精通三十七道品,徹悟十六空性,降魔消盡,成就殊勝,得大涅盤道。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達嘎”,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漢語可稱為大威德明王。“威”是表示降伏惡魔的威猛力量,“德”是代表智慧摧破煩惱業(yè)障。這是文殊菩薩降伏死魔時顯現(xiàn)的教令輪身,為五大明王之一,是藏傳佛教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同時也是東密、臺密尊奉的重要本尊。
參閱:
1. 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lot3594 成交價RMB 2,875,000
2.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拍賣會lot1684成交價RMB 1,792,000
3. 北京保利2014年秋季拍賣會 lot6646ARMB 1,380,000
Lot 018 清乾隆 銅鎏金關(guān)公騎馬像
高:13cm 重:678g 估價:80,000-100,000
宋元以來,關(guān)帝信仰深受官府與民間推崇,奉祀于關(guān)帝廟,成為除妖降魔的道教俗神之一,因此其各式像常被供奉于廟或家中。關(guān)公,名羽,字云長,“公”為封號,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guān)羽,由于其忠誠和武勇的形象,逐漸被后人神化,受民間推崇,尊稱為“關(guān)公”;關(guān)公由侯進公、再進王,始于宋代,封帝始于明代萬歷年間,又經(jīng)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guān)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
關(guān)公的事跡被封建統(tǒng)治者渲染,并加以神化,各階層都極力尊崇和祭祀他。民間大眾崇拜他的忠誠、義氣、神勇,把他當作所追求的精神偶像,企盼他的神靈護國佑民;佛教把他作為護法神“伽藍”供奉;道教尊他為“翊漢天尊”;儒家把關(guān)公當作《春秋》大義的踐行者,把他“圣”化;皇家封侯、封王、封帝,在不斷升溫的敕封中,關(guān)公成為維系皇權(quán)、神權(quán)、倫理綱常的萬能神靈;軍人把他尊崇為戰(zhàn)神、武神、保護神;商界把他捧為“財神”;社會組織用桃園三結(jié)義的“江湖義氣”維系組織、強化紀律的精神法則,如此等等。關(guān)公成了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神靈”。此造像通體鎏金頭戴盔冠,面龐方闊,濃眉交蹙,鳳目微合,留有五綹長髯。身穿鎧甲,外著戰(zhàn)袍,足蹬云靴。衣飾、鎧甲以及戰(zhàn)馬上的馬鞍皆雕刻精細入微,自然寫實。左手捋美髯,右手勒韁騎于馬背之上,姿態(tài)氣宇軒昂儀態(tài)威嚴。其形象為標準的關(guān)圣帝君之形象。關(guān)公的造型一般或為站姿,或為坐姿。騎馬關(guān)公像有祝愿馬到成功之吉祥意涵,存世極少值得珍藏。
參閱:
1. 上海匡時2019秋季拍賣會 lot0481成交價RMB 483,000
2. 西泠印社2018年春季拍賣 lot3825成交價RMB 402,500
Lot 026 明隆慶 銅刻銘文夔龍乳釘紋三足鼎式爐
高:26.1cm 口徑:18.1cm 重:4266g 估價:50,000-70,000
北宋以降,品鑒收藏上古青銅器的風尚逐漸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流行起來,伴隨著收藏和賞鑒的不斷深入,當時的制銅名家將商周青銅器的樣式與這一時期新的制銅技術(shù)相結(jié)合,制作了一批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時代特點的青銅器作品。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件即為明代仿古銅器佳作。此器直口折沿,折沿刻“隆慶三年正月吉日造弟子張建安”,雙立耳微侈,直腹微鼓,圜底,下承三柱足;口沿下一飾帶,飾變形夔龍紋淺浮雕一周,以扉棱為中軸兩兩相對,共三組,余處以雷紋填地。腹部以斜云雷紋圍成方菱形,中央起一乳突,余處留空,恰成格狀,此紋又稱百乳雷紋,多見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此鼎鑄造工藝精致,器型穩(wěn)重圓渾,器壁厚實,手感沉重,包漿自然,色澤古雅,造型仿古,規(guī)整文雅,紋飾生動,置于文房書齋古拙之氣自生。
參閱:中國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慶典拍賣會lot0300成交價RMB 146,910
Lot 029 明 “宣德年制”款銅麒麟教子鎮(zhèn)紙
凈高:6.7cm 重:237g 估價:80,000-100,000
在中國神話中,麒麟是一種吉祥之物。麒麟,亦作“騏轔”,亦簡稱“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物,一般作鹿狀,獨角,全身有鱗甲,尾象牛。《禮記》將“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麒麟性溫良,“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shè)武備而不用”,所以被認為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或“王者至仁則書”。麒麟的出現(xiàn),認為是圣王之“嘉瑞”。《漢書·終軍傳》:“從上幸雍,獲白麟,一角,五蹄。”
此件紙鎮(zhèn)精銅為材,造型似長頸鹿,為典型明早期麒麟造型。麒麟臥狀回首,雙耳后仰,鼻翼上翹,口闊頷下生須,雙目圓睜,炯炯有神,鬃毛卷曲及背,尾毛豐密翻卷。長尾回卷貼至右后腿,造型豐滿健壯,線條規(guī)矩莊穆,一小麒麟俯臥于背上,小巧可愛,扭頭回眸,神態(tài)生動,顧盼之情盡顯,呈現(xiàn)一片和樂之氣。此鎮(zhèn)入手厚重,塑形細膩寫實,神態(tài)栩栩如生,刻鑿精細,紋飾流暢,造型優(yōu)雅,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為文房鎮(zhèn)紙中的精細之作。底部刻“宣德年制”款。
附紅木底座
參閱:北京博美2019年春季拍賣會 lot1318
Lot 038 明 銅漆金天官坐像
凈高:41.5cm 重:5378g 估價:80,000-100,000
道教弘揚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傳甚遠,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得人心。道經(jīng)中說,天官號曰上元九氣賜福天官,又尊稱紫微帝君、曜靈元陽大帝,是玄都元陽一品位階,居住在紫薇宮中,率部眾三十六曹。他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致諸仙升降之司。又說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jié)成,總領(lǐng)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蒞臨世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此尊頭戴貫簪系纓的通天冠,正面鑄刻日月星山四章。面龐圓腴,雙目宛若未開敷的蓮苞,眼瞼低垂,目光下斂,俯視蕓蕓眾生,頜下留有長髯。身著寬大的袍裳蔽膝,并飾以革帶玉佩。衣紋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質(zhì)感厚重,衣緣處刻飾精美的云紋、卷草紋及幾何圖案,巧奪天工,繁而不亂。佩綬的兩端拂卷體側(cè),宛若祥云。雙手當胸執(zhí)玉圭,垂腳端坐,具有不同凡俗的威儀。通觀整軀造像,可謂造型完美,風格成熟,工藝精湛,體現(xiàn)了明代道教造像的藝術(shù)特征。此像用黃銅鑄造,通體漆金,胎體厚重敦實,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刻畫得精細入微,一絲不茍,表現(xiàn)出高超的鑄造與雕刻技藝。
參閱: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2018年春季拍賣會 lot3789 成交價RMB 322,000
Lot 040 明 銅鎏金三拿式觀音坐像
高:31.8cm 重:3187g 估價:100,000-130,000
此尊觀音像分體制成,共分觀音本尊、蓮臺和底座三個部分。本尊為銅鎏金楊柳觀音,趺坐于蓮臺之上,蓮臺由三層單片仰蓮組成,層疊分明,飽滿厚重,蓮花座蓮瓣圓潤豐滿,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又像是燃燒的火焰,下承六角形蓮池底座,底座鏨刻有精細的連珠紋與仿欄桿紋。造像本尊面龐豐圓,目光下斂,面部飽滿,表情靜穆和悅,輕盈自若,睿智深沉。頭戴寶冠,正前面端坐阿彌陀佛,這是觀音菩薩身份的重要標識。耳垂花瓣珰,繒帶下垂呈“U”向上折起,頭發(fā)向后梳起,結(jié)成兩辮披于兩側(cè),之后細辮又分成數(shù)股,發(fā)絲每綹都刻畫精細,觀音胸膛袒露,右手持蓮花莖,左手托水缽。上身著雙領(lǐng)下垂式通肩大衣,胸前配有瓔珞,衣角自然下垂鋪于臺座之上,衣紋生動流暢,衣緣鏨刻卷草花紋,并有細膩的邊褶,腿部裝飾呈橢圓形的衣褶,這是明代造像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度為根本誓愿的十地等覺菩薩,也是大乘佛教中信仰最為廣泛的神祗之一,源自印度,因佛教的傳播而傳入中國內(nèi)地,并隨《正法華經(jīng)》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等的譯出而博興,繼因凈土思想的盛行而獲得進一步發(fā)展,長盛不衰。據(jù)《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觀音本可成佛,但看到娑婆世界眾生困苦,便發(fā)下弘天大誓,除非眾生皆得解脫,否則永不成佛。佛經(jīng)記載,觀音菩薩是修耳根獲得正覺的,所以能聽聞任何地方的一切細微呼聲,“有危迫者,一心稱觀世音,略無不蒙濟。”
參閱: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翰海四季(第75期)拍賣會lot1707 成交價RMB 345,000
Lot 042 元 銅漆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高:28cm 重:5840g 估價:60,000-80,000
釋迦牟尼,公元前566年誕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29歲出家,35歲成道,說法45年,80歲涅盤。他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的名稱,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漢譯為“能仁寂默”,其中,“釋迦” 譯為“能仁”,意思是能以仁慈之心憐憫一切眾生,它同時也是種族名,屬于古印度四種姓中的剎帝力種姓,“牟尼” 譯為“寂默”,意思是心凈無垢,湛然不動。
此佛像頭飾螺發(fā),肉髻高隆,肉髻正面有髻珠,寬額大耳,面相圓潤,雙目下闔,神態(tài)寧靜。軀體豐滿健碩,上身著通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腰間束帶。衣褶流暢相迭,垂然而下,采用了元代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xiàn)手法。雙手結(jié)禪定印,雙足結(jié)全跏趺坐,給人莊重肅穆而又充滿慈祥和藹之感,此像通體還施以漆金,在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后至今雖盡顯斑駁古意,但仍不失熠熠光彩,其鑄工精湛是元代銅鑄釋迦造像中的藝術(sh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