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胡曉鈺)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上,北京市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成就展在文物及博物館文化創意展區亮相。內容豐富的展墻與展品,向觀者呈現了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赫然成績。據不完全統計,自92年開展文物藝術品拍賣以來,北京地區累計成交額超過3500億元。
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姚光鋒在服貿會現場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歷經30年發展一直保持全國龍頭地位,2019年,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業務成交額177億元,占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二。”
政策的保障與科技賦能等諸多利好因素,都成為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發展的天然優勢。據姚光鋒介紹,面對疫情,北京市文物局先后下發《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支持文物拍賣企業依法開展網上拍賣的意見》、《關于規范疫情期間文物拍賣網上拍賣活動的意見》,創新政府監管實現全程網上服務,把網絡拍賣標的、拍賣會審核,調整為告知承諾,壓減審批材料,為拍賣企業提高拍賣效率,節省成本,提供了政策支撐,助力企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序復工復產。
除了政策護航,此次成就展也呈現了科技賦能下的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的成果。現場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在冊拍賣企業280余家。2017-2019年,北京地區線上拍賣持續增長,遠遠超過線下拍賣場次。2017-2019年同步競拍網絡拍賣平臺,為北京、全國及海外拍賣企業分別提供了3149個、8707個、19879個拍賣專場的直播和競拍服務。2020年疫情以來,已舉辦線上拍賣會600余場。據不完全統計,自92年開展文物藝術品拍賣以來,北京地區累計成交額超過3500億元。
展望行業發展前景,姚光鋒透露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已就新的經營模式提出設想:擬聯合拍賣企業組建實體機構,通過北京試點輻射全國,以改革破題,打破文物藝術品交易流通傳統格局。“新機構將借助互聯網服務優勢,將線上線下拍賣融合,建設一個在文物、文化、商務、海關、市場監督、財政、稅務等部門支持下的,包含鑒定、估值、場地、倉儲、融資、保險、報關進出口等一站式服務的平臺,后期還可發展藝術配套服務中心,如藝術酒店、博覽館等。新機構是借新業態創轉型契機,對探索面向消費、面向大眾的新商業模式,是引領行業發展的有益探索。”
為讓參觀服貿會的觀眾領略古董藝術品的魅力,北京拍賣行業協會還特別邀請了寧波大學古陶瓷藝術學院榮譽院長、御承堂博物館和東明白廬藝術館館長蔡暄民提供了五件(四類型)具有代表意義展品選送參展。